《决定一生健康的九型人格2》——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的本质是自卑
在书上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词时,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 一个人——罗玉凤。
“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
“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 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
“第四,身高176~183厘米。长得帅的比较好一些。
“第五,无生育史。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
“第六,东部沿海户籍,即江、浙、沪3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北京、东北3省、内蒙古等地户籍。西南地区即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湖南、湖北等地籍贯者不予考虑。
“第七,年龄25~28岁。即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毕业生。有 1~2年的工作经验,2006级毕业生需年龄在28岁左右,2009级毕业生则需聪明过人。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者不予考虑。但就职于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顶尖型企业或银行者可以放宽条件。现自主创业者要商榷一番了。”
大家之所以会觉得罗玉凤对伴侣的要求太高,是因为在众人眼里,罗玉凤自身的条件实在是算不上出色:身高146厘米,肤色黝黑,五官扁平,突嘴龅牙,学历一般(綦江师范学校获中师文凭,后连读重庆教育学院获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事业一般(超市普通工作人员)。
但罗玉凤本人并不同意大众的观点,她在某电视节目中大胆夸耀自己:“我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我现在看的都是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300年,往后推300年,总共600年没有人超过我。”“聪明是征婚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我阅人无数,少说两三百人,通过我的比较,北大和清华毕业的人比一般人聪明。”“没有男孩子能在智商上超越我了,只能在身高和相貌上来弥补。”“有中国人民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寿、友邦保险等金融公司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向我表达爱意,愿意与我结婚,而本人觉得他们年老色衰,说不定今天结婚,明天就死掉了,所以不愿意。而且他们全部拖儿带女,实在大煞风景。其中一人被我拒绝后怀恨在心,狠狠地对我说:‘我觉得我们枕头的高度都差不多,你回去好好想想吧。’而本人不予理睬。”
罗玉凤的大胆言论,引来众多的质疑和谩骂,但她似乎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旧用“雷人”的言论刺激着大众的脑神经。
对于罗玉凤的这些行为,罗玉凤的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她之前没有受过啥刺激,咋就变成这样了呢?她一方面担心女儿,另一方面又觉得丢人现眼,可女儿不听她的劝告,令她无可奈何,身心备受折磨。面对别人问她,是否看见女儿上电视的问题,她只好用“没看见,只是听说了”搪塞过去。其实哪里没看见,是丢不起这个脸呀!
对于罗玉凤的这些行为,她在黄泗小学的同事似乎并不感到意外,其中一个同事说:“罗玉凤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很了不起,到黄泗后,和同事们关系搞不好,和学生的关系也处不好。开始,学校让她教六年级,可教了几天后校领导发现不行,又让她教三年级,后又调到教一年级。她想和该校一个男教师谈恋爱,但这个老师看不上她。在事业和爱情都不如意的情况下,她才离开了 学校。”或许正是因为受到了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挫折,罗玉凤才有了后来的种种“雷人”言行。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一些像罗玉凤这样无视客观条件、一味夸大自我的人,这种人多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表现为性格内向、重视自我、妄自夸大、对人冷漠、缺乏同情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过分敏感、渴望得到持久的关注和赞美、忌妒心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这类患者一听到夸奖之词,就会得意扬扬、沾沾自喜;一听到批评之言,就会暴跳如雷、愤愤不平。在和别人相处时,这类患者很少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感受。由于这类患者忌妒心强、缺乏同情心,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也容易产生孤独、失望、抑郁的心情,加上自我欣赏、目标过高,常常为遭受挫折和失败而苦闷。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这样就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来看,7号性格者可能是比较容易罹患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7号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自恋。
每个人都有自恋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是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等等,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总在追求外在物质所带来的享乐,逃避内心的悲伤、痛苦情绪的7号性格者就具有典型的由自卑引发的自恋倾向。
具有自恋倾向的7号享乐主义者从不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他们自视甚高,觉得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他们认为自己哪方面都好,简直就是完美无缺,达到了自恋的程度。他们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他们不喜欢“干这一行30年了”之类专业上的赞誉,希望自己是“工作、交友、烹饪、绘画等”无所不能的全才。他们自信“人们只有一个独特的才能,而我可是样样通”。并且,做 到这些无须下苦功夫,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没有必要全力以赴。而且,为了验证这种强烈的自信,7号只会寻找那些支持他们观点的人,只喜欢与肯定自己价值的人交往。当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时,他们会把原因推给别人,寻找借口,认为即使碰到一件坏事,也不必太在意,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乐趣。7号的自恋倾向让他们看上去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能依靠,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快乐。
如果7号不能改正这点,那么就很难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者难以领会真实的不同意见,因为真实的批评作为不同的声音往往打破了自恋者的封闭圈子,让其意识到泡沫之外的世界作为自我的背景并不是自我本身能够视而不见的影子,但自恋者宁愿不去正视这种不受限制的视域而和自己的影子搏斗,寻找曲解、歪曲真实批评的借口,这就使得他们难以认识到真实的世界,因而常常做出错误的决定,反而让自己和伴侣陷入痛苦的折磨中。
由此可见,7号要想避免自己踏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陷阱,就要试着克制自恋的心理,学会把目光从关注自我的优势转移到欣赏周围人的长处上,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乃至批评,才能帮助自己看到更真实的世界,做出更正确的决定,赢得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完美的亲密关系。
——节选自王耀堂《决定一生健康的九型人格2:亲密关系中你不知道的健康密码》
- 作者:王耀堂青岛育仁医院大夫
- 阅读:4589
- 评论:0
- 发布于:2016-11-28 15:31